进入2025年,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用户增长放缓、内容创意陷入同质化,二次元手游整体正迎来一个由“高速扩张”向“深度调整”的转变阶段。在商业模式、用户生态、全球拓展及技术应用等多方面面临挑战的当下,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内容与玩法的创新升级,成为整个行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近期一款二游新游《银与绯》于2025年6月26日公测,由靠MOBA起家的沐瞳科技研发发行。游戏一经上线,迅速登上中国iOS免费榜单一位。
在沐瞳科技成熟的全球化运营操作下,海外成绩也足够亮眼。日韩免费榜单高居一二位、港澳台地区也不遑多让:香港台湾免费榜第二位、澳门地区荣登第一、东南亚地区同样也是榜上有名。
接下来本文将从题材选择、美术风格、玩法设置、营销方法、玩家视角等角度来切入,综合评估《银与绯》这款新游的现状以及潜在挑战。
作为一款2025年上线的新游,《银与绯》在当前二次元手游题材普遍固化的背景下,选择了相对少见的“吸血鬼+哥特幻想”方向,并围绕两个核心阵营“银星科技”与“绯火信标”的对立,展开世界观构建。这一设定并不依赖于传统的“世界终结”或“救世叙事”模型,而是更多地围绕科技秩序和人类信仰的冲突铺展内容,为角色叙事留出更多空间。
根据游戏本体和官方资料,两大阵营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前者强调结构理性、控制与演化,后者倾向于个人选择、信仰与人性表达。现阶段公测版本中的主线剧情,以角色的身份背景以及对阵营理念的不同态度为切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张力。尽管整体故事尚未完全铺开,但已有玩家对其“非主角中心化的多线叙事”和“立场交错式冲突”表达出关注,反映出项目在世界观书写层面尝试区别于主流叙事范式。
在美术风格上,《银与绯》延续了题材定位上的非主流选择,整体采用水彩渲染+半厚涂质感结合,在角色立绘、场景配色、光影氛围等方面形成相对完整的哥特艺术风格。
整体构图以灰蓝、深红、青黑等低饱和色调为主,并大量运用阴影与高反差构建出冷峻氛围。团队曾在访谈中提及,其美术方向参考自经典哥特游戏《恶魔城:被夺走的封印》,并经过多轮风格测试与反馈筛选,最终确立了如今较为独特的视觉方案。
角色设计方面亦避开了过度强调商业化美型元素的倾向,在保证二次元辨识度的同时,强化了“衣饰背景文化”和“材质表达”的逻辑完整性。例如部分角色使用厚重军服裁剪与金属构件融合的装束设定,配合面部情绪控制,使整体形象更贴合“幻想X世界性”风格而非简单流行化套模。
此外,游戏还在主线关卡中穿插了较多2D手绘风格的剧情动画,目前公测前两章已包含9段左右的完整演出片段,主要用于剧情转折或关键节点的情绪传达。整体风格偏近番剧叙事节奏,基于原画素材制作,与背景音乐和配音形成相对统一的视听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前期叙事驱动能力。
从初期用户反馈来看,《银与绯》以题材和美术为切口,在一众同质化产品中展现出一定的识别度。尽管这类表达方式并非所有玩家的主流审美,但其内容基调与艺术方向的稳定性为后续玩法和系统构建提供了扎实的气质支持。在当前内容型产品竞争渐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策略为其打开了一定的初期关注窗口。
灵狐数据 提供的AI 评论摘要功能证实,《银与绯》玩家对于游戏的画面、剧情和配音还是非常满意的。
相较于大多数以数值驱动和体力系统为核心的二次元手游,《银与绯》在玩法结构上进行了相对克制的调整。在整体系统设计中,开发组提出了“降低操作负担、突出叙事节奏和策略感”的方向,其主要做法体现在取消体力机制、引入同调养成系统,以及将主线战斗、支线副本与玩法模式进行功能区隔。
最受关注的变化之一,是游戏彻底移除了“体力系统”这一传统资源限制模型。公测版本中,玩家可在主线与大部分副本场景中无限制地进行推图与挑战,退出重进亦不消耗“代币型”资源。这一机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二次元手游常见的“日常驱动—体力消耗—任务回报”刷图闭环,使得内容体验节奏从“任务牵引”向“自主推进”迁移。换言之,玩家可以更根据自身喜好与体验节奏去安排游玩进度,而非依赖任务和奖励释放节奏维持时长活跃。
与之配套的,是名为“同调养成”的角色成长机制。该系统允许玩家将除主力外的所有角色快速同步至当前已培养角色中第五高等级的水准,配合类似“共享资源池”的操作逻辑,避免了资源重复投入与重复刷角色材料的环节。这一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练度错配”“新角色投放后需重新投入”的负担,降低了玩家使用新角色和尝试不同阵容的门槛。
在战斗系统方面,《银与绯》的主线为半手动推进的策略RPG玩法:战前布阵为静态决策,角色自动攻击为主,结合CD机制释放奥义技能完成输出节奏的控制。战斗过程受站位、技能联携、敌人判定影响较大,并非完全数值堆叠能解决,因此阵容构建和战斗选择存在一定的策略空间。
从整体结构来看,《银与绯》并没有尝试彻底重构传统二次元养成玩法框架,而是在现有范式内进行了若干“去负担化”与“去繁杂化”处理。从取消体力到优化养成结构,再到对不同类型副本功能的分化,其核心逻辑在于将玩家更多的时间留给“内容体验”本身。如制作人所言,他们更期望玩家专注于角色、故事和演出,而非资源循环本身。
根据灵狐数据的使用时长数据显示,虽然在玩法上没有与传统二次元游戏完全重合,但《银与绯》还是符合二次元游戏玩家粘性强的特点。
当然,这种设计取向在运营数据上也意味着不同的决策模型。降低日活登录频率、减少数值资源聚焦,可能导致游戏在传统KPI维度上表现平缓,但能否依靠内容完成用户留存和长期消费形成有效转化,将是《银与绯》后续面临的重要验证点。
内容型中重度手游中,Day 1 留存超过 40% 通常说明首批用户对初期的美术、音乐、叙事、UI/UX 有较强认可。
就产品定位而言,《银与绯》不仅试图在题材与玩法层面与市场形成差异化,其商业策略与发行路径也呈现出较强的全球化倾向。从产品上线后的表现来看,该作在国内上线即登上 iOS 免费榜前列,同时在韩国、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均迅速进入下载榜前几位,整体呈现出“海外同步上线+地区联动运营”的策略格局。
这背后与其开发商沐瞳科技自带的出海基因密切相关。作为依靠 MOBA 产品《Mobile Legends: Bang Bang(MLBB)》在东南亚及全球市场建立成熟分发体系的游戏公司,沐瞳近年来在全球化发行能力、语言本地化、市场定向投放等方面已有较深积累。在这样一套“出海优先级较高”的基础设施下,《银与绯》的国际布局显得相对迅速和系统化。
从具体措施上来看,游戏目前已在首发阶段提供包含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版本,并对部分地区内容表达做了本地化微调。据采访中开发团队透露,日文版本的语音选择与文本风格更贴近番剧语言逻辑,而英文版则更突出人物塑造与用语直白度;语音方面,游戏首发即搭载多位知名日英双语声优,以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市场的角色吸引力。
除语言外,社区搭建与运营内容也较早落地。游戏在多个语种区均已搭建官方社媒渠道,并按地区配置本地运营人员进行社群管理、活动信息发布与用户反馈回收。这类“分语种、分市场精细化运营”的打法曾在 MLBB 中验证有效,如今沿用至二次元新品类,能否达成迁移成效,尚需中长期用户粘性数据验证。
从当前观察数据来看,《银与绯》在日、韩、台等传统二次元消费力较强的市场具备初期下载优势。但由于产品内容风格上存在较明显的“东方审美表达+非商业性人物塑形”,在欧美地区能实现的传播深度尚不明朗,KOL式内容营销与玩家口碑扩散仍属主要增长路径,更多依托玩法和剧情驱动的中后期运营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银与绯》在题材选择、美术风格与系统设计中展现了较清晰的定位与完成度,也在发行初期取得了亮眼的下载成绩,但作为一款以“内容驱动”为方向的中重度二次元手游,其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性挑战。这些问题包含节奏控制、用户习惯割裂、商业模式适配以及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值得持续关注。
首先,是“内容长线可持续性”的压力。《银与绯》在公测阶段靠主线剧情推进和动画演出吸引了早期核心用户,但二次元游戏强调叙事沉浸的前提,是后续剧情的持续输出与频率节奏的把控。从当前测试与上线版本来看,游戏剧情体量与动画演出均有较高制作成本,若长期维持现有的表现水准,无疑对团队的内容产出能力构成挑战。结合当前二游市场用户对更新频率普遍敏感的特点,如何保证内容节奏具备稳定性和预期感,将是留存转化中的关键。
其次,为降低上手门槛而优化出的“轻量化设计”,在部分玩家群体中也引发了关于“玩法深度”的争议。包括取消体力、减少日常任务压力、同调养成等机制,虽然确实减轻了新手负担,但也可能在中后期被部分中重度玩家视为“缺乏挑战”或“成长留存路径过于扁平”。目前来看,游戏核心玩法(如副本打法、技能连携系统)尚未形成较强的外部可传播性,战斗内容是否能建立起“主力体验区”仍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在全球市场中的用户接受度也存在结构性变量。虽然《银与绯》已通过本地化与语言定制建立起较基础的海外发行框架,但其审美风格、演出调性与叙事方式仍明显偏向东亚文化语境。在欧美及其他非典型二游消费区,其题材接受门槛、美术风格偏好与本地社群渗透深度都将影响后续的市场发酵速度。此外,基于大多数区域以轻量游戏或卡牌挂机为主的移动端结构,此类内容型产品的转化路径更为复杂,对海外团队的社区运维与内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社交媒体上,玩家们吐槽传统二次元女性角色的胸部设计过于夸张。
而在商业模式层面,《银与绯》目前采取了常规的角色卡池+皮肤付费体系,其长期营收结构尚未有差异化尝试。考虑到游戏本体设计弱日常负担、弱数值推进特征,使其缺少进一步“刚性付费”的触发点。未来如何在“不打扰体验”的前提下引导高ARPU用户付费行为,是产品商业持续性的待解问题,尤其当游戏步入稳定期、流量红利消退后,更需在系统策划与内容运营层面进行调整。
最后,从行业环境来看,2024至2025年间上线的多款中重度二次元新品也都在强化剧情演出与美术体验。无论是在创意投入还是发行资源配置上,《银与绯》都将面临更强的内容竞争压力。一旦更新频率、差异化特色或用户圈层维系稍显滞后,极易被市场其他竞争产品所置换或边缘化。
综合来看,《银与绯》凭借“反主流题材+克制叙事+轻量化机制”在上线初期形成了一定独特性,但产品真正能否建立中长期价值,更取决于更新效率、玩法深化、用户运营与商业结构的多线联动能力。而这,或许也是国内二次元内容型手游正处集体提速之后,无法回避的共性挑战之一。
📚推荐阅读: